互聯網改變了消費者與服務的關系
時間:2019-05-01 17:56:09 | 作者:愛科技網 | 點擊: 200 次
2017 年的互聯網,是充滿娛樂性和戲劇性的,同時,它又是某些內核回歸的一年,是從輕向重的轉捩點。
時間撥回幾年前5月的一天,阿里巴巴的張勇與他的伙伴們討論,似乎可以在秋季搞一個類似美國感恩節大促銷的活動,他們為日子的選擇想破了頭,不知是誰突然提議:“要不就在 11 月 11 日吧,光棍節,閑著也是閑著,不如忽悠他們上網來購物。”于是乎,我們看到了剁手的淘寶雙十一,后來這個節日更多被稱之為天貓雙十一,這其實已經透露出,阿里也需要顛覆自我。如果說 2000 年前后的新聞門戶是中國互聯網的第一個沖擊波,那么以阿里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則是第二次,前者改變了國人與信息的關系,后者改變了國人與商品的關系。
而到了 2011 年,互聯網則開始改變消費者與服務的關系,團購元年來了,O2O盛行。上百億的資本和數十萬年輕人加入到了千團大戰當中,吳波的拉手網風靡一時,張濤的大眾點評從上海起步也不甘落后,但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,吳波和張濤這兩個名字早已被淡忘,九敗一勝的王興笑到了最后。
最慘的可能還是陳年,他的員工數量從一萬多人削減到 180 人。在流行被引爆之后,凡客突然在品類上迷失,其產品從主打的襯衫、T恤和帆布鞋迅速擴展開去。在品牌銷售和平臺銷售之間,在規模和產業鏈上,凡客出現了模式抉擇的迷失。陳年后來的自救多少顯得有些吃力,而他本人又因為一檔綜藝節目剪輯diss周杰倫的片段,而飽受互聯網輿論暴力的摧殘。
2015 年,供需主導權的改變悄然孕育了中國的共享經濟。它仍舊發軔于互聯網平臺,基于閑置資源使用權的精準匹配與聯結,實現生產要素的社會化,提高存量資產的使用效率??斓暮偷蔚蔚木€下爭奪打得不可開交,但最終他們卻在資本力量下于情人節那天宣布合并,他們走到了一起,還拉著騰訊和阿里也走到了一起。但是這段愛情并沒有持續多久,滴滴這個品牌最終吞噬了快的,又在之后吞掉了uber中國。也是在 2015 年, 58 同城和趕集網合并了,美團和大眾點評合并了。
2015 年是共享經濟的元年,也可以說是樂視生態的元年。樂視過去兩年蒙眼狂奔,為夢想窒息。到現在為止,確實也沒充分證據證明賈躍亭從一開始就要做龐氏騙局,他看起來還是很勤奮的,樂視也挖來了各個領域的牛人。但樂視的局實在太大了,最終由賈躍亭熱衷的超級汽車撕開了一個口子,而實際的窟窿又比我們想象得還大。
生態化反最終偃旗息鼓,像是和歷史開了個玩笑一樣。而比賈躍亭更早提出互聯網硬件生態閉環構想的雷軍,卻帶領小米走出了低谷。
小米加大地面渠道的鋪設,雷軍甚至跑到河南農村的雞毛小店去取經。所謂生態也在悄然轉變,不再刻意尋求產品互聯互通,而是在銷售平臺上做整合。我們看到有曾經的龐然大物在崩塌,也有巨頭在變革。
百度從如日中天到2016年遭遇重重劫數,輿論聲討之下李彥宏開始反思百度的管理文化和戰略路徑。微軟華人第一高管陸奇加盟,將百度這艘大船ALL IN在人工智能上。歷經教訓,百度似乎有了新的氣質,市值也得到修復。也曾跌入過谷底的微博,2017年也是徹底走過了二次崛起的階段。
得益于內容分發效率的提升,以及社交化、視頻化和商業化的強勢驅動,微博又開啟了超越Twitter之后新的征程。做大平臺、基于內容社交賦能、基于粉絲變現賦能是微博決戰下半場的武器。而它現階段最大的對手,就是獨立于BAT之外的今日頭條。帶著幾個爆款產品,不斷挑戰行業的今日頭條,已經成為TMD里最亮眼的那個。
最穩的當然還是騰訊和阿里。尤其從2017年開始,互聯網創業就是TO AT的聲音越來越多。
騰訊和阿里自身業務分支越來越豐富,同時還爆炒賽道,共享單車繁榮起來了,移動支付繼續下沉,人工智能上他們也在加速布局。從2016年到2017年,直播迅速迎來高潮,旋即又迅速退水。短視頻浪潮又來了,MCN開始流行。